硅业分会认为,1月份多晶硅进口量基本维持与上月平齐可视为好转势头,随着加工贸易手册订单逐渐执行完毕,多晶硅进口量也将随之逐步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
全国政协委员、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朱共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加拿大等频繁滥用贸易救济手段对中国光伏产业有一定冲击;但是,这几年看更多地是促进,促进中国企业提升技术竞争力,并贴近市场做全球化布局。朱共山表示,中国光伏业家们的能耐也很大,每一家企业都已经做好应对准备,正在进行全球化布局。
朱共山认为,光伏制造业走出去,建设光伏制造园区,尤其东南亚地区,欧美企业都到东南亚设厂。朱共山称,这影响到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但硅片不受影响,欧美光伏依赖中国硅片,硅片不在双反之列。对于之前欧美对华光伏双反,朱共山称,过去双反对中国光伏制造业影响比较大。中国硅片可以出口配套,要给予硅片和电池组件产品一样的足额退税,让中国硅片和东南亚企业同台竞争。这方面国家要给支持政策。
此外,朱共山说,中国光伏制造业还是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提升,装备上保障,各环节配合实现高效化,提升性价比优势,真正在产品上具备优势,而不是打价格战。到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已有晶科、阿特斯在海外设厂。希望汉能控股集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早投产,早收益,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回报社会。
3月17日,汉能常德300MW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开工典礼在常德经开区举行。常德市委、市政府将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全力支持汉能控股集团在常德建设和发展,精诚合作、互惠共赢,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周德睿对汉能控股集团进驻常德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汉能300MW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的动工兴建,必将壮大常德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规模,为常德经开区千亿园区建设增添新的力量,也将为常德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常德市市委书记王群,市长周德睿,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冯电波等出席开工仪式。
冯电波表示,汉能项目落户常德市是源于常德市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常德市委、市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汉能控股集团是国内全球化清洁能源的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整合,自主创新,薄膜发电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企业。
该项目落户常德市,将对常德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起到很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该项目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目前是发达国家争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薄膜太阳能电池被国际上称为新一代的廉价太阳能电池,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3月17日,汉能常德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开工典礼在常德经开区举行汉能常德项目主要建设300WM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项目建设期18个月。
太阳能电池薄膜化、柔性化是当前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势3月17日,汉能常德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开工典礼在常德经开区举行汉能常德项目主要建设300WM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项目建设期18个月。此次,300WM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的正式动工建设,相信能给常德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助力。薄膜太阳能电池被国际上称为新一代的廉价太阳能电池,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希望汉能控股集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早投产,早收益,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回报社会。汉能控股集团是国内全球化清洁能源的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整合,自主创新,薄膜发电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企业。
常德市委、市政府将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全力支持汉能控股集团在常德建设和发展,精诚合作、互惠共赢,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常德市市委书记王群,市长周德睿,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冯电波等出席开工仪式。
太阳能电池薄膜化、柔性化是当前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周德睿对汉能控股集团进驻常德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汉能300MW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的动工兴建,必将壮大常德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规模,为常德经开区千亿园区建设增添新的力量,也将为常德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3月17日,汉能常德300MW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开工典礼在常德经开区举行。冯电波表示,汉能项目落户常德市是源于常德市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常德市委、市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该项目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目前是发达国家争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该项目落户常德市,将对常德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起到很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通知》还明确,优先安排电网接入和市场消纳条件好、近期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彼时消息一出,业内人士均认为这将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意味着,2014年来不及完成的项目指标今年仍然有效。凤凰财经记者也发现,这次国家能源局公布的这个指标,一方面不再提分布式的硬数字,因此避免了造成类似2014年分布式目标完不成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则在文件中明确要鼓励结合生态治理、设施农业、渔业养殖、扶贫开发等合理配置项目,这就意味着将原先不享受政策的渔光互补、农业大棚等光伏项目也纳入到享受电价政策的范围之内。
鼓励通过竞争性方式配置项目资源,选择技术和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促进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下降,对降低电价的地区和项目适度增加建设规模指标。阳光电源[-2.98%资金研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电源)副总裁郑桂标告诉记者。
但分布式就不一样了,分布式在东部地区年利用小时数下降到1000-1200小时,规模上不去,加上屋顶租赁等各方面的问题,对投资人来说实在很难挣到钱。消息一出,立刻在光伏圈引发了热议。郑桂标也高兴地对记者表示,得益于这个《通知》,阳光电源今年的出货量也更上一层楼。对于14GW光伏指标,如今业界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据凤凰财经记者了解,相比西部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年利用小时数一般在1600-1800小时之间,加上规模效益和可再生能源补贴,光伏年收益率一般都在8%-10%左右,属于有利可图。对于17.8GW是否能完成提出的疑问,郑桂标则笑言,或许可以借鉴德国以降电价来倒逼行业的模式。
《通知》要求各省抓紧确定项目清单,连同往年结转在建的光伏电站项目,一并形成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3月16日晚,国家能源局以国能新能【2015】73号文下发《关于下达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因此,整个2014年光伏指标就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故事。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吴新雄终究没能架住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人士的忽悠和鼓吹,将目标尤其是分布式目标定得太高,导致14GW成为了中国光伏2014年最大的乌龙事件。
凤凰财经记者发现,此次下达的指标,相比2014年,时间更早不说,建设规模也比去年多了3.8GW。按照《通知》中制定的规划,2015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从征求意见稿时的15GW正式调整为17.8GW。最终,2014年全国并网光伏发电容量10.6GW,完成年目标的76%,其中力推的分布式仅完成26%。实际上指标只从电力行业方面考虑了,没有从投资人方面考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4年目标未完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光伏项目改核准制为备案制后各地审批节点普遍延后、项目建设融资困难、土地租赁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等。果然,在2014年上半年仅完成330万千瓦后,8月初国家能源局果断将目标下调,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吴新雄提出力争全年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到13GW以上。
此后又进一步将装机并网目标下调到10GW,最终才勉强完成。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拿到路条之后不动工或者倒卖路条,《通知》还规定了2014年底前未安排的年度规模指标作废,各地区对符合规模管理的已备案项目要督促开工建设,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要及时清理。
也就是说方方面面都没有准备好。2014年14GW成乌龙2014年,国家能源局光伏指标姗姗来迟,年度目标为14GW,其中分布式8GW、地面电站6GW。